伴隨全球數位化、人工智慧化題材持續發效,資料中心需求可望持續維持高檔,然而資料中心向來有能量密度高、耗電量大及用水量多特點,因此在環保永續、淨零碳排的聲浪下,也背負「不環保」的惡名。一邊扮演著數位世界的重要骨幹,另一邊卻積極推動永續發展,對於資料中心而言,兩個矛盾的角色該如何找到平衡點呢?
資料中心的發展歷程
1995年初期,當時企業並未重視資料中心,直到後來網路蓬勃興起,ISP、ICP、ASP等業者應運而生改變資訊與通訊架構,企業對於資料中心的需求才攀升。至2000年,全球網路急速泡沬化,因此資料中心的需求轉淡,許多業者紛紛宣告破產。
2006年,蘋果喊出iCloud,亞馬遜推出AWS,「雲端」市場正式形成,加上社群媒體、影音串流平台的興起,存取運算普及到生活日常,不在止於企業的需求。發展到2015年,雲端的崛起讓雲端業者大到足以成立新的資通訊結構,然而此時的資料中心已成為所有光纖網路集中點,也是海纜陸纜的樞紐。
至今人工智慧、大數據、元宇宙等數位應用所需的運算儲存與網路大多建構在雲上,對資料中心的需求倍增,需要的資料中心規模也是20年前的30至50倍大,建設期也延長至3到4年,因此資料中心的供給量始終趕不上需求。
雲端資料中心與一般資料中心的差異?
目前受到矚目的資料中心為「Hyperscale」,大多建設在歐美,但近年來亞洲跟上趨勢,紛紛興建Hyperscale資料中心,如印度、中國、印尼等國家。Hyperscale係指擁有數十萬到數百萬台伺服器的資料中心,多數由AWS、微軟及Google等網路巨頭持有。
此類雲端資料中心與一般相比,不僅規模偏大,也更加耗電,所以相關業者都致力降低PUE,嘗試引進水冷式、浸沒式等散熱技術,甚至對於綠能發電、儲能系統著力甚深。總而言之,近年興建的大型資料中心,多數是朝著綠能資料中心的規格來建置。
綠能資料中心帶來的環境影響
雲端資料中心的應用有哪些?
資料中心的結構,一般泛指鋼筋、水泥、電力等有限元素。但現今檢視的關鍵,偏向如何運用軟體技術、使IT資源獲得極大化利用。
實際在應用方面也逐漸雲端化,凡是透過電腦與網路來執行的應用,包括智慧城市、智慧家電、影音串流、元宇宙、挖礦、電競、區塊鏈…等等,都是雲端資料中心的應用。而軟體定義資料中心(SDDC)就是其核心技術。
「軟體定義」不論運算、儲存、網路乃至整體資料中心市場,其中所有硬體元件都結合SDx,因而形成虛擬化、SDS、SDN及SDDC等概念。除非量子電腦轉趨成熟邁入商業化,否則未來30至50年內,軟體定義以及雲端技術仍會驅動生活及工作所需的應用服務。
如何挑選雲端資料中心供應商
因應時間、預算、業務發展需求會改變企業上雲的型態,除了一般常見的 IaaS外,企業也許會需要SaaS、Co-location、Bare Metal等服務。
數位通國際成立於2000年,為台灣主機代管的先驅,提供機房設備與資料中心管理、雲端虛擬主機、實體主機等服務,亦有世界級的網際網路連線、電信級的資料中心和7×24全年無休即時技術支援及服務,加上在台灣、泰國、荷蘭皆有跨國雲端資料中心,也能自建與管理雲平台,掌握箇中帳務、系統監控、資訊安全等維運要素,堪稱一站式的IT規劃服務。
此外,在永續環保的理念下,為了提供綠能節能機房服務,數位通國際持續不斷更新改善設備,提升綠能永續發展,是企業轉型的理想供應商。